加载中...

亚洲第一大坑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5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鸟瞰海州露天煤矿,一个椭圆形的大坑宛如地表的一块疤痕。从1951年动工建设直至2005年破产倒闭,留下一个7平方公里、350米深的亚洲第一大坑!人工奇观背后是历史原因形成的、违背自然规律的道道创伤。
  “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这座2001年底被中央定为全国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阜新能否像其寓意的那样焕然一新?亚洲第一大坑能否打造成吸引世人的工业遗产?一切疑问都要在现实中寻找答案。 
宿命:从辉煌到死亡的透支之旅
  新中国初期,阜新因海州露天煤矿闻名遐迩。1954年版的邮票,上面的图案是海州露天煤矿;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背面图案同样是海州露天煤矿。从中不难想象昔日的辉煌。作为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煤矿于1953年建成投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也是全国第一个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露天煤矿。建成投产以来,海州露天煤矿累计产煤2亿多吨。该市旅游局副局长陈琦作了一个形象的描述:50多年来,仅挖矿废弃的矸石,以卡车为单位计算,排列起来长度足以绕赤道6周有余。
  历代矿工恪守奉献精神,他们的理解就是:拼命地挖煤。在主观能动性决定一切的年代里,海州煤矿不知不觉地透支着自己的身躯。这些写在矿志上的辉煌,见证了海州矿的宿命: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国家急需煤炭,海州矿没讲任何价钱,通过拆干线、并环等非常措施,多为国家出煤53.1万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在六年总承包中,海州矿面临重点部分剥离欠量,采剥关系紧张,设备每况愈下等重重困难,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提前10个月零6天完成了承包计划,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正是一个个‘提前10个月零6天’的佳绩,我们矿在硬指标、抢进度的盲目作业里寅吃卯粮,最终将破产时间表整整提前了8年!” 原煤矿总经济师李国文痛心疾首地告诉记者:如果早采纳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海州煤矿以及阜新的自然环境不会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
  早在1991年,海州矿透支开采的不良后果便已落实成了给国家计委调查组的汇报材料:连续多年超强度开采,产量居高不下,特别是六年总承包期间。由于超强度、超能力开采,采取了提前开拉煤沟、缩环、拆干线出煤等手段造成了严重的“卯粮寅吃”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两个煤量严重不足。
  2005年,当海州露天煤矿依法宣布破产倒闭时,82岁的老矿工卢云生把自己关在家中,在这个棚户区内阴冷潮湿的屋子里哭了三天三夜,一代人的梦想就此宣告终结。
涅    :从现实到理想的艰辛征程
  3月的阜新春寒料峭。站在矿办公楼的露天阳台上凭栏远眺,天空灰蒙蒙的一片,让人透不过气;方圆7公里的露天矿内星火点点,露天煤矿特有的煤层自燃还在持续地冒着白烟。望着深不见底的矿坑,人们不禁疑虑:这么大的烂摊子如何改造?
  “再艰辛,也要涅    !”阜新旅游局局长赖化平斩钉截铁的语气令人对海州矿转型的美好前景毋庸置疑。规划中的海州露天矿山公园将要建成集“地下森林”、“坑底水库”、“科研基地”、“采煤博物馆”等为一体的“大观园”。煤炭资源枯竭,旅游能否令这个巨坑变成“聚宝盆”?答案是事在人为。根据海州露天矿开采的服务年限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规划初步拟订9个各具不同性质、功能、设施完善、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生态环境观光、示范、景观、生产、游憩区。具体分为—水:一个坑底水上乐园;二坑:矿坑、万人坑;三山:海州矿矸石山、新邱矿矸石山、孙家湾矿矸石山;四区:包括矿山文化广场、时间隧道、博物馆及雕塑群的矿山文化走廊;沉积地层保护区,机车博物馆和采煤现场展示区,采煤现场展示区包括露天现场和地采现场;五休闲:步行“下坑”、坐隧道、坐小火车、爬山、矿工之家。预计总体工程完工至少需要10年时间。这是一个既能为阜新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带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项目。 目前,国内外专家已经完成露天矿的地质灾害防治、矿山植被恢复及环境生态治理的调研和指导工作。一期工程2300万元的改造资金全部到位,据悉国家为打造这个举世罕见的工业遗产计划投资3.5亿元,其余资金将以招商的形式陆续进场。
阜新市长:工业旅游是未来的城市名片
  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拉响了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枯竭的警报。枯竭后如何成功转型?阜新仿佛是一块试验田,今天发生在它身上的一切尝试,都颇具标本意义。
  中国共有400多个资源城市,其中20%类似阜新,转型已迫在眉睫。全球范围内,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煤炭产业转型的成功,靠的是国家高投入,重补贴。中国这400多座资源型城市,完全依靠国家投入实现转型不是现实的选择。
  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转型之路?阜新现任市长潘利国对转型充满信心。“阜新的煤矿资源虽然走向枯竭,但它也给阜新人留下了极具开发潜力的富矿,阜新的工业旅游业才刚刚开始。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按工业遗址旅游的思路,以海州露天矿为核心,可以形成‘煤电工业遗产旅游城’,使旅游业成为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同时,填补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空白,海州露天矿有能力打造成阜新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名片。
留守、下岗、转战——破产后的矿工命运
  海州矿破产关闭,国家支付的全部成本达8.6亿元。煤矿破产涉及职工1.01万人,平均每人获得2万元左右的补偿金。同时,由政府和企业负责职工的再就业工作。
  职工去向共分4种:地方政府接管部分机构人员;利用剩余资产重新组建的企业安置一批;开发新的煤田转移一批;地方政府提供就业岗位安置一批。政府接管的机构人员数量有限,且多为矿里的机关干部;重组的企业留守人员约有2000余人,继续开采矿坑里残留的一点资源;安排到内蒙古白音华地区开发新煤矿的首批有2000多人,其余批次依据需求待定;地方政府提供就业岗位的名额少之又少,这意味着多数矿工下了岗,进而自谋生路。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辽宁省范围内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全面落实,所有矿工都告别了阴冷潮湿的棚户生涯。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呈现出海州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勃勃生机。
“亚洲第一大坑”欲申报吉尼斯纪录
  据该市旅游局局长赖化平介绍,“亚洲第一大坑”正全力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露天采场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垂深232米,采场8平方公里,露天总面积29.5平方公里,最深处距离地平线350米。他认为,海州露天煤矿就其闭合的椭圆形外观、如此规格的坑状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尚属罕见。其申报理由是:世界最大的人工坑状物。
  此外,世界各国的采矿设备聚集于此。美国、日本、原苏联、原捷克、波兰、德国等国的电铲、电机车、穿孔机、选煤机等大型设备共计3388台,从“万国矿械博览馆”的角度也有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可能。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亚洲第一大坑的前世今生]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荐文章